披着星星出行,顶着月亮归来,他们手握着方向盘,拉着客人转,爱心故事说也说不完……在滨城的哥队伍中,河南爱心的哥王俊超和马江辉,带着乡音,怀揣爱心,每天驾车行驶在大街小巷,默默地为“第二故乡”大连增光添彩。
“大连人真‘讲究’,没有拿俺当外人”
37岁的王俊超,是来自河南的大连的哥,“刚来大连时,大连人给了我很多帮助,我觉得大连人真‘讲究’,没有拿俺当外人。”现在,王俊超已经在大连生活8年多了,与许多的哥依然把自己当外人的观念不同,王俊超和他的老乡已经渐渐融入了这个城市,并把自己当成大连人了。
31岁的马江辉,从2008年来大连开始,第一眼就爱上了大连。由于对道路不熟悉,马江辉便连续坐了近10天的公交车,把大连的大街小巷都走个遍,并记在心里。第一次以的哥身份拉客人时,一位客人要从中山广场去锦绣小区,由于忘记了可以上疏港路,马江辉硬是绕了一大圈儿才跑到目的地。计价器显示26元钱,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告诉乘客说:“不好意思,我对路不太熟,绕远了,您就给我20元钱吧。”然而,他没想到的是,乘客不但没有指责他,反而很包容地说:“没关系,你也不容易。”说罢,便扔下30元钱车费离开了。这件事深深地温暖着马江辉,从那时开始,他便觉得自己被这座城市接纳了,在这个城市工作心里很温暖。
“俺举家来大连,这日子过得好着咧”
“俺举家来大连,这日子过得好着咧”,这是王俊超和马江辉常说的一句话。他俩与同乡们,都住在人民广场街道桥东社区,在大连落下脚后,他们就把妻子和孩子也带来了。可是妻子由于文化程度低,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。社区在了解了他们的情况后,与大连康泰医疗服装厂合作,成立了“外来务工妇女就业基地”,满足了她们的就业愿望。
自从他们来大连后,孩子也学会了跳舞、书法、下棋。现在,许多河南的哥的孩子们已经成为了“外来务工子女新希望艺术团”的团员,免费学习了吹奏葫芦丝和打鼓,并经常在社区活动中献艺表演,还获得了奖项。许多河南的哥纷纷表示说,是大连让我们的孩子享受到了和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。”
“为‘流动的窗口’添光彩, 俺们也有份”
“大连包容了我们,所以我也想为大连做点好事。”王俊超说:“大连的士闻名遐迩,为‘流动的窗口’增添光彩,俺们也有份。”于是,在2011年,王俊超组织了42名河南的哥,成立了“河南的哥爱心车队”,开始了他们的公益之旅。
从那年开始,每年中、高考期间,他们都参加爱心送考活动。4年来,他们为近百名考生提供了爱心服务。他们还参加了“扶老尊老逛大连”和“我为劳模献爱心”等活动。每年五一节,他们都义务接送劳模游览老虎滩等景点,实现他们的出游梦想。一次,马江辉开车带了4个孤寡老人逛大连,由于老人年岁已高,车速超过20公里/小时就会晕车。马江辉就一路走走停停,并用他带有河南口音的普通话为老人们讲解。虽然过程很累,但看到老人们激动又开心的样子,他却觉得很值得。
这俩的哥有个“梦想”,就是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大连有个好的前程。作为父亲,作为一名的哥,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期盼。“做一名的哥不容易,做一名夜班的哥更不容易。所以他们的梦想,就是希望大家能互相包容和理解,多一份宽容,多一些和谐。
Copyright 2012 新航保险经纪(北京)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35298号